深圳光明新區“12·20”特別重大滑坡事故的發生,引來了全國人民關切的目光。而在事故背后,“渣土圍城”現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15年已成為過去,2016年曙光已現。在新的一年,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將逐步加快,而城市快速發展的“后遺癥”如何克服、建筑垃圾能否妥善處置,關系到城鎮化推進的進程、更關系到百姓的福祉?!敖忖忂€須系鈴人”,從建筑業這一城市締造者的視角來看,以創新形式解決“渣土圍城”難題并不是夢想。
“深圳速度”奇跡背后 “渣土圍城”難題待解
“渣土圍城”是多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與改革開放以來書寫的傳奇發展速度一樣,深圳城市化建設中產生的余泥渣土量近年也“屢創新高”。據當地媒體報道,深圳的余泥渣土“井噴”出現在2001年之后,此前,在建項目所帶來的渣土均在土地平整、填海造田中得到了消化。而隨著深圳體育場館、地鐵等城市基礎設施的全線開建,余泥渣土排放問題日益顯現。2007年,深圳余泥渣土排放量約950萬立方米,此后數年,這一數字因軌道交通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設被一再刷新。2008年,深圳當時最大的余泥渣土受納場開始運營,容量約2400萬立方米,但不到4個月已被填滿。當時,深圳軌道交通三期工程將開工,可產生約2500萬立方米的余泥。加上其他在建工程建筑垃圾的驟增,“深圳速度”遭遇了“渣土圍城”的尷尬。為走出困境,《深圳市余泥渣土專項規劃(2008——2030)》出臺,11座綜合利用廠、46座陸域受納場和7座公眾填海區,被納入修建計劃,深圳處理余泥渣土的版圖被一再擴大。但規劃尚未完成,災難已經發生。
“12·20”特別重大滑坡事故,是深圳不堪渣土重負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深圳“渣土圍城”,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縮影。當前,我國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總量約為35.5億噸左右,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約為40%,這一數字還在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而不斷攀升。北京市政協城建環保委調研顯示,北京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約3500萬噸;據媒體報道,自2012年開始,杭州每年產生的余泥渣土已足以填平3個西湖。南京、濟南等城市面臨的狀況同樣不容樂觀,每年因建筑垃圾無處放置產生的問題屢屢見諸報端。
建筑垃圾問題,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心病”。建筑垃圾能否妥善處理,是解決城市發展困境的關鍵問題之一。
資源化利用是解決“渣土圍城”難題良藥
目前,我國建筑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大部分送往消納場填埋、少量用于回填、極少部分進行資源化利用。
填埋的建筑垃圾中,絕大部分未經過技術處理。簡易填埋,對資源和環境都會造成惡劣影響:一是侵占土地。1億噸建筑垃圾按堆高5米測算,約占地2.5萬畝,20億噸建筑垃圾約占用50萬畝土地。二是污染水體、大氣和土壤。絕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運往郊外,揚塵多,已成為霧霾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垃圾中的高分子聚合物、有害重金屬元素會給土壤和地下水帶來污染,并且難以消解。三是嚴重影響市容和環境衛生。建筑垃圾總量只增不減,而填埋場容量越來越小,城市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與填埋相比,業內人士認為,資源化利用是消化建筑垃圾、解決垃圾圍城、節約社會資源的有效措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基本形式是再生骨料、粉料,繼而可以作為天然砂石、土資源生產各種再生磚、路用無機混合料及路用制品、再生骨料混凝土、砂漿、水泥和填充用混凝土等各種建材產品。建筑垃圾具有資源化屬性,只要經過處理,完全可以作為一種新型資源使用,既可以節省大量資源,又可以保護環境,具有顯著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據統計,歐美國家建筑垃圾資源化率在70%以上、日韓達95%以上。而據《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報告(2014年度)》統計,中國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不到5%,市場前景廣闊,但推廣任務艱巨。
建筑垃圾資源化推廣正當其時
2013年,國務院轉發發改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制定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將“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作為重點工作來抓。但當前,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不高,一是緣于人們的觀念問題。由于認識不足,對于建筑垃圾的再生產品,國內消費者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主管部門領導甚至沒有想過資源化利用的可能性。二是相關政策法規缺失。我國現行與建筑垃圾處理相關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循環經濟促進法》和《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主要關注建筑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及其對市容市貌帶來的影響,沒有涉及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等問題。這些政策法規缺乏整體性,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無法為進一步深入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法規的支持和保障。三是缺乏統一規劃、沒有專管機構。各地政府監管處于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市政市容、城市管理等多頭管理,無人監管現象嚴重,在不少地區甚至淪為了非法牟利的手段。
因此,要解決建筑垃圾問題、促進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建筑垃圾管理與資源化工作委員會統計,從2010年到現在,我國共有10個省市和167個地區出臺了關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政策,但是已出臺的相關政策中明確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從省級層面來看不到20%,從地區來看也僅僅是22%。由于上位法的缺失,大部分城市的建筑垃圾均存在隨意傾倒現象。要明確強制性政策,從制度上落實“誰產生、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各部門工作相互協調的體制、機制。
二是完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標準。建筑垃圾整個產業以及預處理、資源化、填埋、運輸規范化管理、精細深加工工藝、高效利用技術、主要工藝裝備技術標準等各個環節欠缺相關的標準。標準的欠缺直接導致各種各樣的違規操作,產生各種不可控的因素和潛在的風險,違規拆除、隨意傾倒、運輸漏灑等各種事件層出不窮,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二次污染不勝枚舉。
三是規范管理方式。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生產、運輸、處理、再利用等各個方面,建設、城管、市容、環保、工業與信息化和發改委等多個行政管理部門協同配合、有效聯動的體制機制必須盡快建立。
四是建立試點。目前,我國已有企業、地區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走在了前列,體系相對成熟、產品質量過硬。可以嘗試用試點方式,以點帶面,在全國推廣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將其做成一個產業。
2015年年底,中央在時隔37年后重啟城市工作會議,綠色、循環、低碳的“海綿城市”發展指導思想被再次強化。當此之時,“12·20”特別重大滑坡事故發生,在給我們敲響警鐘的同時,或許也將開啟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紀元。(中國砂石骨料網)